今天是
首页  研究生培养  世界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108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扎实、精深的非洲学基础知识,包括相关非洲国家、地区和领域的知识。

(2)掌握非洲学研究的各种技术手段,如相关资料的搜集、辨识、分析等。

(3)具有系统、严谨、科学的非洲研究理论与方法。

(4)了解与非洲学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理论与方法。

(5)具备独立的学习、教学和研究能力,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中非关系史、非洲经济史、非洲政治史、非洲文化史。

(6)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外国语达到听、说、读、写“四会”的水平。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其中第1~1.5年为课程学习阶段,其余时间为学位论文阶段。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特别优秀者可提前至2.5年毕业。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

1、中非关系史

·研究内容:中非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当代中非政治与经济关系;当代中非关系与中国的世界战略。

·特色:与非洲大学联合培养,安排学生赴非洲实地考察调研;注重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结合。

·意义:为快速发展的当代中非关系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服务国家与社会需要。


2、中非经济史

·研究内容:近现代非洲经济史;当代中非经济贸易关系。

·特色:以全球化视角关注近现代非洲经济进程;结合当代中非经贸关系,重点关注现实问题。

·意义:为中国企业认知非洲提供理论与决策咨询。


3、非洲政治史

·研究内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过程,当代非洲国际关系,非洲热点问题。

·特色:关注非洲政治态势,强调非洲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意义: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


4、非洲文化史

·研究内容:非洲历史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非洲文化艺术及在世界的传播;非洲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价值。

·特色:从中国学者的眼光看非洲,将非洲文化与中华文化作比较研究。强调对非洲文化艺术的个人实地体验与感受。

·意义:为全球化时代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课程设置计划见下页《非洲研究院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非洲研究院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学院非洲研究院学科代码060108学科名称世界史校内代码060191
研究方向1.中非关系史2.非洲经济史3.非洲政治史4.非洲文化史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核方式备注
学位课程学位 公共课10345210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3221考试文科
10345210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222考试全校
103452105第一外国语1(英语1)9621考试除英语外
103452106第一外国语2(英语2)9622考试除英语外
学位 基础课060108201世界史通论4831考试至少修2门
060108202非洲史概论4831考试
学位 专业课060108304中非关系史研究3221考试至少修3门
060108305非洲国别史研究3222考试
060108306非洲专题史研究3222考试
非学位课程专业 选修课060108507非洲政治研究专题3222考试至少修3门
060108508当代中非经贸关系专题3222考试
060108509非洲热点问题专题3222考试
060108510非洲研究名著选读3223考试
060108511非洲经济研究专题3223考试
060108512非洲科技与环境专题3223考试
060108513非洲文化专题3223考试
060108514非洲民族宗教专题3223考试
跨专业选修课
任选跨专业课程一门322
考试至少修1门
公共 选修课103452701文献检索与写作规范3221考试可不修

必修环节103452801社会实践活动2周12~4考查
103452802教学实践活动2012~4考查
103452803学术活动(讲座及学术研讨10次、学术报告1次)10+111~5考查
103452804文献阅读
11~4考查

补修(本科)课程


/1、2
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1、2



/1、2
应修总学分32

















五、培养环节培养环节参见《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注重研究生自主学习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院与国外研究非洲问题的2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优秀研究生可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选送至非洲国家大学学习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参与研究院相关课题的学生将有机会到非洲国家实地调研、短期访问。对于优秀毕业生,研究院在引进人才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能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的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开始前,应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5点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5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 艾周昌、陆庭恩、宁骚等主编,《非洲通史》(古、近、现代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戴维逊,《现代非洲史:对一个新社会的探索》,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编写组,《非洲通史》(1-8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2003;

[4] 刘鸿武著,《黑非洲文化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5] 刘鸿武等著,《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6] 陆庭恩、艾周昌编著,《非洲史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7]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编,《非洲史》(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 杨人梗著,《非洲通史简编:从远古至一九一八》,人民出版社,1984;

[9] 郑家馨主编,《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等;

[10]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编写组,《非洲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1] Crowder, M.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Cambridge: CUP, 1984.

[12] Curtin, P., Feierman, S., Thompson, L. and Vansina, J., Africa History, Boston: Little and Brown; London: Longman, 1978.

[13] Davidson, B., Africa in the Modern History, Guildford: Allen Lane, 1978.

[14] Oliver, R. and Crowder, M. (ed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frica,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UP.

[15] 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8 Vols., Paris: UNESCO; London: Heinemann; Berkeley, C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1-1989.


2、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艾米尔·路德维希著,《尼罗河:生命之河》(上、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2]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艾周昌、沐 涛编著,《中非关系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4] 奥尔德罗格、波铁辛主编,《非洲各族人民》,三联书店,1960;

[5] 巴兹尔·戴维逊著,《古老非洲的再发现》(屠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6] 杜波伊斯著,《非洲——非洲大陆及其居民的历史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7] 洪永红、夏新华等著,《非洲法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8] 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9] 李保平著,《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陆庭恩、刘 静著,《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 沐 涛主编,《南非对外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 宁 骚著,《非洲黑人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3] 舒运国著,《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4] 西克·安德烈著,《黑非洲史》(第一、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5] 西克·安德烈著,《黑非洲史》(第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6] 杨立华等著,《正在发生划时代变革的国度 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7] 《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8] 徐济明、谈世中主编,《当代非洲政治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9] 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0] 张 象主编,《彩虹之邦新南非》,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3、期刊

[1] 国际问题研究.双月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2] 世界经济与政治、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3] 世界历史.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4] 西亚非洲.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5] 现代国际关系、月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6] African Affai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African Studies.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8]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Boston University African Studies Center.


世界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院图书资料搜索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 浙江省 金华市 迎宾大道688号(321004)
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管理办公室提供空间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