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二级以上论文汇总
序号 | 年份 | 作者 | 成果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期数 |
1 | 2011 | 王学军 | 非洲多层安全治理论析 | 国际论坛 | 2011年第1期 |
2 | 2011 | 蒋俊 | 论桂西岑大将军信仰的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 | 宗教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3 | 2011 | 蒋俊 | 明清时期桂西壮族土司的宗族制度 | 史学月刊 | 2011年第8期 |
4 | 2011 | 胡美 | 新兴援助者与非洲发展 | 现代国际关系 | 2011年第4期 |
5 | 2011 | 赵俊 | 国际关系中的承认:合法性与观众成本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11年第4期 |
6 | 2011 | 周志发、林海鸥 | 赞比亚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以赞比亚大学为例 | 比较教育研究 | 2011年第4期 |
7 | 2011 | 周志发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大学内涵的影响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11年第4期 |
8 | 2011 | 王学军 | 安全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 | 教学与研究 | 2011年第5期 |
9 | 2011 | 周玉渊 | 地区间主义的两种形式:基于欧盟与中国对非地区间合作经验的分析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11年第7期 |
10 | 2011 | 牛长松 | 基于教育援助有效性视角的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评估——喀麦隆的个案 | 比较教育研究 | 2011年第12期 |
11 | 2011 | 刘鸿武 | 国际思想竞争与非洲研究的中国学派 | 国际政治研究 | 2011年第4期 |
12 | 2011 | 姜恒昆 | 苏丹南北分离探因——一种历史的视角 | 光明日报(理论版) |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11 |
13 | 2011 | 胡美 | 中国援非五十年与国际援助理论创新 | 社会主义研究 | 2011年第1期 |
14 | 2011 | 刘青海 | 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浙江社会科学 | 2011年第2期 |
15 | 2011 | 周志发 | 论新型大学理念“分享错误”——基于柯林伍德、波普尔的知识观 | 学术界 | 2011年第4期 |
16 | 2011 | 刘鸿武 | 中非发展合作:身份转型与体系重构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6期 |
17 | 2011 | 蒋俊 | 尼日利亚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少数族群问题 | 浙江社会科学 | 2011年第6期 |
18 | 2011 | 周海金 | 论非洲艺术品在西方的流散 | 文艺争鸣(艺术版) | 2011年第6期 |
19 | 2011 | 周海金、刘鸿武 | 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 浙江社会科学 | 2011年第6期 |
20 | 2011 | 张哲 | 后危机时代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俄罗斯及中东欧国家为例 | 财经问题研究 | 2011年第7期 |
21 | 2011 | 张哲、米军 |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 当代经济研究 | 2011年第7期 |
22 | 2011 | 李鹏涛 | 论南部非洲地区合作中的南共体方式 | 国际论坛 | 2011年第5期 |
23 | 2011 | 刘青海 | FDI、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基于国际技术扩散的视角 | 经济经纬 | 2011年第6期 |
24 | 2011 | 周志发 | 论非洲国家民主化范式转换——基于容错性民主的视角 | 浙江社会科学 | 2011年第6期 |
25 | 2011 | 周志发 | 容错性民主:传统儒学现代转换的新途径 | 学术界 | 2011年第10期 |
26 | 2011 | 刘鸿武 | 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反思与“亚非知识”话语权重建 | 西亚非洲 | 2011年第1期 |
27 | 2011 | 刘云 | 利比亚经济改革:背景、进程与效果 | 西亚非洲 | 2011年第1期 |
28 | 2011 | 刘鸿武 | 非洲文化研究综述 | 西亚非洲 | 2011年第5期 |
29 | 2011 | 牛长松 | 非洲教育研究综述 | 西亚非洲 | 2011年第5期 |
30 | 2011 | 姜恒昆、周军 | 苏丹南北关系中的阿卜耶伊问题 | 西亚非洲 | 2011年第7期 |
31 | 2011 | 张哲 | 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对中非贸易影响的效应分析 |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11年第4期 |
32 | 2011 | 牛长松 | 中非前景:“细致而繁琐”的友好合作——访赵惠民大使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年第239期 |
33 | 2011 | 马恩瑜 | 义乌:中外穆斯林和谐相处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1.20 |
34 | 2011 | 刘云 | 变局之后的北非政治与国际关系无益于美国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3.1 |
35 | 2011 | 周玉渊 | 北非国家变局中的青年问题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3.1 |
36 | 2011 | 肖玉华 | 北非政治剧变的诱导因素和现实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3.1 |
37 | 2011 | 周玉渊 | 瑙莱坞与非洲和平:本土的才是适合的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3.3 |
38 | 2011 | 王学军 | 埃及能实现自由民主化吗?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3.1 |
39 | 2011 | 马恩瑜 | 在华非洲餐厅已成文化展演地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4.26 |
40 | 2011 | 蒋俊 | 尼日尔河三角洲:被石油“诅咒”的土地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5.12 |
41 | 2011 | 李鹏涛 | 中国投资助力非洲发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5.12 |
42 | 2011 | 赵俊 | 为什么卡扎菲能坚持到现在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5.12 |
43 | 2011 | 刘青海 |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9.6 |
44 | 2011 | 王学军 | 进一步发展中科关系--访刘立德大使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11.3 |
45 | 2011 | 周术情 | 多方位政策保护中企在非洲的发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11.24 |
46 | 2011 | 刘青海 | 中非经贸合作应向以投资为主导的合作演进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12.1 |
47 | 2011 | 刘鸿武 | 中国非洲研究知识体系与话语形态构建 | 人民论坛 | 2011年第32期 |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