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缘政治”视野下的国际格局与中国外交
2025年5月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力应邀参加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举办的非洲安全与发展讲堂第九讲,并做题为“‘文缘政治’视野下的国际格局与中国外交”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立主持,研究院相关师生参加讲座。
薛力首先就“文缘政治”的内涵及其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不同文明的思维方式差异深刻影响国际互动,以文化或文明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政治能更好的解释一些政治现象。文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前者关注文化基因,后者侧重权力博弈。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未来是文明竞争的时代,并且文明间的合作与竞争才是主流,冲突只是非主流。
谈及中国的秩序主张,薛力强调,中华文明的属性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区域文明,强调“和而不同”“道法自然”,要打破“霸权更替”思维。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无意替代美国的全球角色,并不追求全球单一文明主导。新时代中国外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出发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大国外交的内涵升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二是,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奋发有为”,改进与创立国际合作机制,倡导新型合作模式;三是,要有底线思维,在核心利益上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四是,积极开展外交形式创新,通过主场外交(如“一带一路”峰会)、公共外交(如文化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
薛力指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压舱石”,中国在基建、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需求高度契合,具有高度的经济互补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双边贸易逐年增长,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秩序向多极化演进。对于中美关系,薛力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呈现“合作、竞争、对抗”三重属性,但未发生质变。虽然竞争将长期存在,但双方仍有管控分歧、避免冲突的共同利益。从文化底色看,中华文明注重实用主义,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并不追求普世价值,无意挑战美国霸权地位。在经贸往来方面,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小院高墙”式脱钩并未导致全面割裂。同时,薛力也指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中美关系的关键所在,双方要加强战略沟通,避免误判。
讲座结束后,薛力研究员就“文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异同、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格局宏观研究的互补性等问题与非洲研究院师生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薛力研究员特别勉励青年学子深耕区域国别研究,指出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扎实的非洲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更能为中国对非外交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供稿人:陈劲康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