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助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走在前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培养人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指示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需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大力实施高校“双一流196工程”,建成一批教育、科技、产业高效协同的高水平大学,推动更多省属高校跻身国内一流、世界一流,切实有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科创高地。
一、厘清逻辑向度:明确人才培养融合路径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政策背景,我省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明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路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力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应坚定育人导向。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应坚定育人导向,围绕育人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攻坚主体。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驱使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应指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强调个性化,注重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增强人才创新的原动力。第三,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要注重人才培养与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之间的衔接互补,以期达到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强化制度供给:激发人才培养创新活力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机制来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一要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基于现有的政策方案,立足新形势有效推陈出新。通过重大战略咨询、重点项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支持培养人才,进一步优化重大基础研究人才团队战略性投入机制、专项人才培育机制、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动态调整机制、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制度,充分释放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效能,为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提供政策支持。二要创新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人为本评价原则,构建科学系统的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创新“五育融合”过程性评价方案和实施办法,评价指标侧重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创新潜质、专业能力等。三要健全现代管理制度体系。拟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管理章程,推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持续优化和改革创新,构建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健全学校党委领导、行政管理、人事薪酬、人才评价、学术评价、教学管理、学生事务、民主管理等基本制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校外资源募集和整合工作,通过吸引和争取各方面的社会资源,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三、加强学科建设:整合高校人才培养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指引。
我省高校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立足自身发展定位,顺应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去“劣”取“优”,设立微专业、实验班,实现多学科的整合,持续强化基础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优势学科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区域发展和行业特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二要推进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围绕区域国别研究、“双碳”、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生物技术、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本土实际推进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支持高校增设与前沿领域相关的模块课程,凝心聚力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持续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力。三要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打破学科壁垒,重视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成立新型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加强引导校外新型研发机构、企业联合省属高校、职业技术院校,积极探索“科教融合”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高校“产、教、学、研、创”五维度全面融合。
四、注重师资提质: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动力
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教师的创新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引得来”。我省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政策吸引力,积极填补高层次人才缺口,面向全世界着力引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化卓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精准引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建立优质专业人才资源库,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二是要“培育好”。持续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和《浙江省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培育力度,增加创新型教师人员数量,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强基工程”,深度挖掘教师人才潜能,培养塑造“复合型、双师型、多元化”教师等高素质教师人才,加大师资后备人才保障,精准对接国家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三是“落得实”。立足学校定位,明确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围绕目标优化教师发展中心等专业发展平台;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健全“政策、资金、人力、项目”支持的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五、推动对外开放:拓展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高质量建设教育体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一要充分统整、利用优质开放教育资源。高校应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国际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并将国际化理念贯穿到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和校园氛围营造过程。以现有的教育国际合作为基础,扩大教育的“朋友圈”,整合国际层面的资金、人才、技术、政策、市场等要素和资源,结合实际探索中国特色高校人才培养之路。二要加强专业能力与全球素养融合培养。立足中外文明、文化和历史等,将全球素养融入通识课程和学科课程,重视专业能力提升,立足中国研究世界问题,培养具有中国视角的国际创新型人才。三要深化国际间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于中外合作办学基础,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中外联合学院、鲁班工坊等平台,积极推动教育“走出去”和“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深化国际间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打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浙江高地。
作者简介:
江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专业2023级博士生。

王珩,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非关系、对非话语及国际传播、非洲智库发展等领域研究。
(来源:之江策)
作者:江洁 王珩
发表时间: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