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研究院硕士学位点简介
非洲研究院硕士学位点简介
一、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机构,拥有一支40多人的专职科研与管理队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导3人,硕导15人。现拥有“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交叉学科博士点、“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跨教育学、历史学两个一级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十余个,科研经费充足。学院下设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4个研究所,以及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尼日利亚研究中心等近10个研究中心。
近年来,非洲研究院连续五次入选《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还先后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高校智库(特色)系统影响力排行榜第4、《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9等。
二、学位点简介
政治学(代码030200):非洲研究院是目前中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非洲研究学术机构,拥有实力雄厚强的学术研究创新团队,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入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全球年度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国际关系理论素养,了解非洲地区历史与现状,并具备初步从事国际区域问题研究能力和实际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有非洲学导论、非洲史概论、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中非关系专题、非洲国别政治专题等一系列专业课程。
非洲学(非洲历史与文化专业方向,代码0603J1):非洲学是学校品牌学科,全国知名,非洲历史与文化乃学院特色交叉学科非洲学硕士点下设的两个专业之一,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院设有中南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每年举办数十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本专业研究非洲国家历史与国际关系史、非洲的宗教发展历史、非洲各民族的发展史以及民族关系史、非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非洲历史上的社会问题、非洲文学与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国际传播与影响等。课程设置有非洲史概论、非洲学导论、非洲国际关系史、非洲宗教与民族史专题等。
非洲学(非洲教育专业方向,代码0401J1):非洲研究院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教育部“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的项目单位。非洲教育乃学院特色交叉学科非洲学硕士点下设的两个专业之一,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我校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南非建有孔子学院和海外研究基地,鼓励研究生前往孔子学院担任志愿教师。非洲教育专业需要学习掌握非洲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非洲国别与地区的高等教育重点与热点问题;了解非洲教师教育现状、趋势与历史变迁等问题。课程设置有非洲教育通论、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非洲国别教育专题等。
三、导师风采
刘鸿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授,从教43年,潜心问道非洲研究30多年,足迹遍及非洲30多个国家,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各领域,教学与学术成果获国家级奖项4次,是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之一,是国内非洲研究领域首个教育部长江学者,是“非洲人的老朋友”。
王珩:女,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洲政治与中非关系、智库理论与实践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主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编著5部,发表论文多篇,提交多份咨询报告获采纳批示,主持或参与多个项目获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浙江省政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承担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中非人文交流》、硕士研究生课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智库理论与实践》及本科通识课教学任务。参与省级教改项目《非洲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参与商务部、教育部援外研修班授课。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发表论文多篇,多名学生获评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多人进入名校深造读博。
徐薇, 现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员,人类学博士,副院长,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首批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民建金华市市委委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非洲人类学、种族与族群社会学、非洲华侨华人等研究,重点关注南部非洲与东非。近年来,徐薇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中国-南非人文交流年度报告》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浙江省哲社、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各类课题多项。徐薇在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博茨瓦纳大学访学一年,曾多次赴南非、赞比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吉布提、津巴布韦等国进行调研访学。
周倩,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陈立,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领域:非洲安全与发展、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在《现代国际关系》等期刊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研究》,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以及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等主持的研究课题。北京市领事保护教育服务线下培训讲师,《境外企业外派人员安全培训教材》编写组成员、境外企业安全培训师。
李 鹏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员,世界史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社会史、非洲环境史,重点关注东非地区,曾多次赴非调研,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作多部,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西亚非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数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要讲授课程《非洲史概论》。
欧玉芳,1984年生,湖南宁远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教育所所长、中非教育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获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非教育合作、非洲教育与国家建构研究等。在《非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著/译作有《非洲大学与经济发展》、《牛津通识课:非洲历史》、《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等,主持教育部非洲司项目《中南非高等教育合作绩效评估研究》、《南非青年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浙江省社科基金《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估研究》等。
四、科研团队
教育部浙江省“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由浙江师范大学牵头,以浙江师范大学独立设置的实体性研究机构——非洲研究院为核心,汇聚了国内外涉非事务、校内外涉非学科等各种优质资源与要素,以创新性举措推进非洲研究智库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机制建设,该中心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日益成为国家对非事务的高端智库、涉非研究的学术重镇、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多次受到国家领导和中央部委的肯定。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教育部于2011年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了区域和国别研究以及国际教育研究基地遴选与培育建设工作。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是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之一。在教育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各年度考评中,中心工作业绩和表现均得到有关部门及其他培育基地和专家的充分肯定,综合成绩名列前茅。
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是浙江省第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自2013年获批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保障创新,形成了协同领域广泛、协同主体多元、协同平台扎实、协同路径多样的协同大格局,已成为国内非洲研究力量的重要引领者、组织者、协同者和推动者。中心相关工作多次受到国家领导和中央部委的肯定,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国新办“一带一路”新闻发布会上给予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亮点纷呈”“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和推广性”的高度评价。
浙江省新型智库:本智库依托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刘鸿武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和院长,现有专职科研人员和智库服务人员40余人(含外籍学者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人。智库坚持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当代非洲发展问题”与“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为重点研究方向,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打造国家对非合作的高端学术机构与战略智库,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学科体系,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
五、研究生特色培养及学院奖助体系
国家留学基金委“非洲学”创新人才项目:在国家留基会的资助下,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与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大学开展访学合作,支持研究生赴非访学交流。每月发放补贴800美元/生(尼日利亚)、1300美元/生(南非)。
赴非调研:为进一步鼓励非洲研究院师生赴非洲开展学习进修、田野调查、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学院每年提供20000元人民币/人的资助给院内学生进行赴非调研,并给予校级课题立项,至今已资助200余万。
中华航电非洲奖学金:为鼓励本校研究生积极开展非洲研究,龙兴(杭州)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兴先生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设立“中华航电非洲研究奖学金”项目,该项目每年评审一次,奖金为2000元/生,并颁发获奖证书,已评选十二届。
勤工俭学岗位:学院设立智库研学实践助管岗位,聘请一批勤工俭学研究生,每月发放劳务450元/生。学院主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招募研究生作为会务组成员,按实际工作量发放劳务。
学术交流项目:为拓宽学术视野,引导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资助每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一次。
六、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1、研究生写作工坊
为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与论文写作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深耕非洲研究,分“优秀文献综述”“优秀论文”两大模块开展培训与征文活动。
2、研究生咨询报告征文与培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真、情、实、意”四字要求,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提升浙师师生的咨政咨询学术素养,开展咨询报告写作培训与征文活动。
3、非洲研究青年论坛
组织青年学生围绕中非关系热点、焦点问题广泛讨论、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学子投身非洲研究、提升学术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加快成长为非洲研究高水平人才。
4、非洲动态信息摘报
旨在促进非院师生对非洲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及时追踪、掌握非洲舆情与重大新闻事件,加强对区域和国别研究及“当代非洲发展问题”的研究,服务中非智库建设,同时培养非院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兴趣与搜集、甄别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5、非洲区域国别学夏令营
结合当下“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举办“非洲区域国别学夏令营”,旨在激发全国优秀大学生、研究生对非洲区域国别学各领域的探索热情,给以从事海外研究为志业的年轻学子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感知名师魅力的平台。
七、研究生就业与升学
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超过92%,毕业当年年终就业率超过96%。
升学典型:
周军 | 2009 | 世界史 | 云南大学 |
付海娜 | 2009 | 世界史 | 人民大学 |
温国砫 | 2009 | 世界史 | 中山大学 |
曹孟情 | 2010 | 比较教育 | 浙江大学 |
黄金宽 | 2011 | 世界史 | 南京大学 |
徐倩 | 2011 | 比较教育 | 浙江师范大学 |
赵瞳瞳 | 2012 | 比较教育学 | 英国莱斯特大学 |
梁帅 | 2012 | 比较教育学 | 浙江大学 |
钱磊 | 2012 | 世界史 | 南开大学 |
钱淼 | 2012 | 心理学 | 多伦多大学 |
陈嘉雷 | 2014 | 政治学 | 浙江师范大学 |
赵迎节 | 2014 | 政治学 | 哥本哈根大学 |
叶翩然 | 2015 | 非洲学(历史与文化) | 开罗大学 |
李昭颖 | 2016 | 政治学 | 社科院 |
陈远 | 2017 | 非洲学(历史与文化) | 中国传媒大学 |
陈彪 | 2017 | 非洲学(历史与文化) | 浙江师范大学 |
于桂章 | 2018 | 政治学 | 上海大学 |
徐鹏远 | 2018 | 非洲学(非洲教育) | 比勒陀利亚大学 |
纪华溪 | 2018 | 政治学 | 西北大学 |
王丽君 | 2019 | 政治学 | 厦门大学 |
杨斌 | 2019 | 政治学 | 暨南大学 |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