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项举措谱写守望相助精彩新篇章
2022年是非洲联盟成立20周年。2月6日,非洲联盟第三十五届首脑会议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闭幕。峰会以“在非洲大陆建立恢复营养系统:加速人力资本、社会和经济发展”为主题,重点讨论了疫情下加快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区安全问题,涉及健康、治理、和平与安全等相关主题,表达了对地区安全局势、非洲民生状况及非盟自身建设的重点关切。会议呼吁非洲继续团结一致应对新冠疫情对非洲大陆的影响,以及急需应对新出现的政变危害和恐怖主义威胁。非盟峰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非洲大陆的发展步伐。这是继2021年大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断后首次举行的会议,也是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未来非洲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合作提出了新指引,对后续中非合作都将产生一定影响。2月5日,习近平主席致电非盟,称赞非盟20年来“高举联合自强旗帜”“积极探索适合非洲的发展道路”。峰会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向第三十五届非盟峰会发出的建设性意见,并感谢习近平主席对非盟、非洲国家和人民的热烈祝贺。
中国始终是非洲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非贸易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非经贸合作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减贫和共同发展行动,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本届峰会上涉及的多个议题,对未来中非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新形势下,要坚持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4点主张”,即坚持团结抗疫、深化务实合作、推进绿色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以及共同实施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贸易促进、投资驱动、数字创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人文交流、和平安全“九项工程”。聚焦疫情形势下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及中非合作的新机遇,既覆盖中非合作传统领域,又以支持非洲恢复发展为主线,聚焦卫生抗疫、民生减贫和贸易投资等领域,拓展中非在数字经济、气候治理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具体而言,针对非盟峰会上讨论的各项议题,笔者认为我方可采取五大举措回应非方关切,强化中非合作。
(一)推进和平安全合作,深化中非战略互信
非洲和平与安全问题既是中非双方的共同关切,也是中非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最新提出的“九项工程”,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非洲的和平安全事业。
为应对非洲近期出现的地区政治风险和恐怖主义危机,中非双方应进一步推进落实中非和平与安全计划,支持非洲安全机制,增强非洲国家应对和化解地区安全风险的能力。促进中非和平与安全领域交流,继续举办中非和平安全论坛,探讨在非洲开展安全培训、军事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中非双方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沟通与支持,助力“消弭非洲枪声”倡议早日实现,妥善解决非洲地区冲突,维护非洲和平与安全框架。
积极发挥高层交往的政治引领作用,保持中非领导人频繁互访和对话势头,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巩固传统友谊、增强战略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维护共同利益,为双边和中非关系发展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府间对话与磋商机制,促进中非政府间对话与合作,维护中非关系和中方在非洲利益。共同探索和平安全新路径,实现中非安全共筑,通过支持非洲国家能力建设、加强中非安全对话、深化双方战略互信,一同建成更加和平、安全、稳定的非洲。
(二)推进疫后经济复苏,加强数字经济合作
覆盖54国、12亿人口的非洲大陆自贸区于2021年正式启动,为中非经贸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此次非盟峰会明确经济复苏是非洲当前面临的重要内容,应重新规划中国与非洲大陆自贸区谈判进程与路径,成立和利用好中非经济合作专家组,结合中非经贸合作现实情况,制定谈判策略,最大程度发掘其潜能效益。在以国别项目为依托的同时转向关注跨国和区域性项目,力争国别、跨国、区域甚至大陆性项目平衡布局与发展。创新合作方式,既要考虑市场整合后的潜能,也要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助推债务负担的现实,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建营一体化等合作模式,助力非洲经济复苏。
支持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实施数字创新工程,推动中非数字经济合作。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发挥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促进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应把握数字经济战略地位,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加强政府间交流合作,分享发展经验,共同把握发展机遇,鼓励双方在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制定中非电商普惠发展计划,探索和拓展中非“丝路电商”合作;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促进能力建设合作,分享电商使用经验,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数字经济能力,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推进减贫惠农进程,改善非洲民生福祉
新冠肺炎疫情在非蔓延,使非洲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性增加,引发减贫成果倒退、因疫返贫、因疫致贫现象。此外,疫情、极端天气和战争导致非洲部分地区饥饿、营养不良状况急剧恶化,民生状况堪忧。积极推进减贫惠农工程,改善非洲国家民生福祉,符合大变局下非洲国家的现实需求。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基于包容性和多样化原则,积极落实《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发挥好中非双方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合作,推进非洲工业化进程。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瓶颈。畅通合作渠道,借助现有平台,支持鼓励中非地方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减贫经验交流与务实合作,形成政府间、社会间的多层次对话机制和合作格局。
中方应继续支持非洲减贫与乡村发展努力,帮助非洲人民缓解饥饿现状、提高生活质量。落实好对非洲援助的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鼓励中国机构和企业在非建设减贫示范村,实施“百企千村”活动,积极开展减贫公益合作。继续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资金投入与成果转化,在非洲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营养保障提供必要基础。通过国际组织,加大对非洲国家地区粮食安全、营养的针对性合作,通过国际机制输送农产品;加强同区域、次区域国际组织合作,了解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帮助,减缓饥饿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推进全球治理合作,应对全球问题挑战
中非双方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加强在关键问题、重大领域上的国际治理合作。积极落实2021年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峰会成果,加强政党交流与合作,提升非盟治理力、领导力。在关键问题上加强沟通,了解非方的核心关切,共同制定具体项目实施方案。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一同致力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继续加强生态保护、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施“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项目,在非洲建设低碳示范区与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防治、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建立伙伴关系,促进中非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成果惠及区域民生福祉,帮助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之余早日达成碳高峰、碳中和。
继续扩大对非医疗卫生援助,加强疫情防控合作力度。开展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帮助非洲国家相关能力建设,助力非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支持非洲国家提高疫苗生产、储存和交付能力。通过双多边渠道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助力非盟实现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新冠疫苗的目标,弥合“免疫鸿沟”,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五)推进双边人文交流,助力中非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对中非人民增进了解、传承友谊和拓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中非双方应为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科技、青年、媒体等各领域人文交流合作,增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探索文化产业合作,鼓励政府和业界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领域加强沟通与交流。重视民间交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交流、务实合作,为促进中非“民心相通”作出贡献。继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加强中非智库联合研究交流。汲取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宝贵经验,适时启动第二个中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继续举办“中非智库论坛”,支持中非学术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鼓励论坛和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为中非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中非青年交流,推进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等合作交流机制,夯实中非合作根基,传承中非友好接力棒。加强中非新闻媒体交流合作,做好国际传播,合力讲好中非故事,在非洲树立“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国家形象,为高质量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夯实民意基础。
【本文系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21ZDA1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3-01
作者:王珩 朱伟铭 张书林
发表时间: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