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非研之声】天高海阔,任君飞翔 ——非研之声学术报告会(丽泽论坛第五十三讲)成功举办

929日下午,非洲研究院研究生学术活动——非研之声学术报告会(丽泽论坛第五十三讲)在邵逸夫图书馆113教室顺利举行。非洲研究院徐薇副院长、周志发副教授和肖瑾博士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做了精彩点评。本次论坛由非洲研究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胡洁琼主持,政治学专业研究生王丽君、非洲学(非洲历史与文化)专业研究生裴雅丽和非洲学(非洲教育)专业研究生唐诗倩担任主讲人,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一、王丽君——论文写作经验分享

王丽君从自身学术写作经历出发,针对如何确定研究方向、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论文写作、论文修改和投稿等问题提出了各项建议,交流分享了自身经验。王丽君指出研究方向的确定可从文献阅读、讲座记录以及访学调研等途径汲取灵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要擅于运用各类工具,掌握资料整理归纳的实用方法。论文的正式写作则要勤练笔、多思考,注重论文写作的格式与细节。论文需要反复的修改与完善,以期实现现实热度、历史深度与理论高度的结合,使论文兼具有用性、公共性、经验性、传承性、创新性、现实性与前瞻性。

首先,周志发老师对王丽君学术训练成果给予了肯定,赞同王丽君关于“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的观点。其次,周志发老师对于英文论文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为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有新意,要有创新观点,而不应低水平重复。最后,周志发老师建议各位同学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督促与个人努力相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裴雅丽——肯尼亚索马里人身份认同的变迁研究

索马里人起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是一个居住在非洲之角的民族,同时也是非洲大陆上典型的跨境民族。基于此背景,裴雅丽从身份认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回溯肯尼亚索马里人身份认同的建构轨迹,观察与分析肯尼亚索马里人身份认同中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以期深入理解非洲跨境民族与非洲国家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论及肯尼亚索马里人族群意识的强化与族群认同的深化过程中,国家政策对索马里人身份地位的界定的影响,裴雅丽认为肯尼亚独立至90年代前,“希弗塔冲突”作为泛索马里主义继续发展的缩影,成为形塑肯尼亚索马里人与中央政府之间紧张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肖瑾老师肯定了裴雅丽展示内容材料的丰富性,其次肖瑾老师认为可重点聚焦族群认同或国家认同其中一方面进行阐述。此外,肖瑾老师建议增加田野调查的成果展示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周志发老师建议在分时间阶段阐述肯尼亚索马里人身份认同的变迁时融入政治背景的介绍。此外,周志发老师结合容错政治学理论对肯尼亚索马里人的身份认同构建历史进程作出了精彩分析。

徐薇老师对于写作历史类论文,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注重历史的精确性,写作内容要讲求事实证据及引用文献的准确性;二是强调理论的简约性,需要对历史的阐述进行理论性的简要概括。


三、唐诗倩——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政策启示

唐诗倩首先介绍了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的背景,列出了全球普遍性的教育问题,指出当前全民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千年发展目标并未达成。在此背景下,贯彻与实践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唐诗倩通过分析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将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教育千年发展目标做对比,对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内容做了多层次、多领域的解读,由此得出了三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话与协商,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保障资金有效利用;三是重视教育质量,促进有效学习。

肖瑾老师指出教育千年目标和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存在问题,若想深入挖掘其背后原因,应关注援助有效性的问题。周志发老师认为研究非洲教育平等问题需关注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教育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光靠教育部门能解决的,需要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徐薇老师指出应用政策类研究需紧跟时事,注重时效性和创新性,要具有参考性意义。


四、总结

本次论坛在非洲研究院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级研究生的积极参与下圆满结束。相信同学们能从各位主讲人的研究成果展示与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中有所思、有所得,启发写作思路,学习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



文字:叶睿杰 

图片:张倩倩  刘慧 

编辑:刘晴

作者:

发表时间:2021-10-02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地址:中国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6091(办公室)

传真:0579-82286091

邮箱:ias@zjn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