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屈盼:在非院,“我的三年十个一计划”
“非洲学导论”课程是我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生特色课程,我院研究生在此课程启蒙教育下,对“非洲学学科”建设和未来的研学生涯发展有了初步的认知,现将相关研究生感悟心得在此编发,以飨读者。
古人常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过往的历史虽然能够给予我们以指导,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生动真实的现实社会,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唯可见真知,寻真理。刘鸿武教授曾在《从中国边疆到非洲大陆:跨文化区域研究行与思》一书中感慨:“生活给予的感受,行走引发的思考,是学问的出发点,也是理论创新的源头”。
在非洲学研究领域中,刘鸿武教授不仅是耕耘者,更是造血者。实现非洲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大批拥有一线体验、一手资料、一流人脉的专业性人才。刘鸿武教授在其著作《非洲学发凡——实践与思考六十问》第四、五篇中,对莘莘学子寄予深厚的希望。在书中,刘鸿武教授讲述了非洲学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并以其亲身经历为证,传达了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该部分指出,培养非洲研究人才,需要遵循“四定原则”,即定领域、定地域、定国别、定专题,行“十年十个一计划”,走“以学科建设为本位、智库服务为功用、媒体传播为手段、扎根非洲为前提、中非合作为路径”的“五位一体”之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受刘鸿武教授对非洲学人才培养建议的启迪,我院学子深有感悟,以“十年而立”为目标,以“十年十个一”计划为路径,书写最美芳华。20级非洲教育学的屈盼,在刘鸿武教授的“非洲学导论”课程的启蒙教育下,立下了她的“三年十个一计划”,在《浅谈建设与参与非洲学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她对研究生三年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展望,部分原文如下: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双向互动,以非洲学为专业的学生也是非洲学学科建设的一环,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非洲学的建设中去。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学好这门学科,广泛地阅读,做好知识储备,同时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国别与研究领域,多与自己的导师沟通、与院里其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老师沟通,与非洲籍学者沟通,为自己的三年研究生做好规划, 三年十个“一”,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个“一”,每月读至少一本所研究领域的专著。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科背景是自己的优势,但缺乏非洲学的知识储备是自己的短板。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非洲学研究生,必须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而阅读非洲研究和教育学领域的专著并完成读书笔记无疑是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
第二个“一”,学好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要想深入了解非洲,必须与非洲人民交流,与非洲学者对话,阅读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非洲国家中有近乎一半的国家为法语国家,自己应该利用好本科专业为法语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法语听、说、写、译的能力与水平,阅读一手文献材料,了解非洲本土文化与特色,做好非洲法语国家的教育研究。
第三个“一”,翻译一篇优秀非洲研究论文。出于早期的殖民统治需要,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非洲的研究起步早,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非洲研究并非是当前国内学术研究的主流,以及相应小语种译者的短缺,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中译本,笔者可以利用好自己的语言优势,精心挑选一些国外学者的经典论文,并将其翻译为中文,一方面通过翻译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同时也能为中国的非洲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个“一”,去一个非洲国家调研或留学。作为非洲学专业的研究生,要想真正地做好非洲领域的研究,就必须了解非洲这片遥远的大陆。由于地理、文化上的差异,如果不亲自前往非洲切身体验,近距离的观察非洲,很难真正地了解非洲及其背后的文化。在确定好自己的研究国别与领域之后,前往非洲留学或者调研,有了真实地体验和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非洲研究真正的且有个人创见性的学问。
第五个“一”,建立一个自己的专题资料库。非洲研究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新兴领域,与传统国学不同,学术积累浅,资料文献短缺等,都是很大的障碍(刘鸿武.非洲学发凡 实践与思考六十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第236页)。而我们作为刚入门的研究人员,一方面要利用好非洲研究院提供的平台——非洲图书资料中心与非洲特色数据库,另外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在阅读文献与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研究领域的不同专题分门别类地做好记录,包括专著、论文、国际组织的数据库链接,打牢学术基础。
第六个“一”,参与一次课题研究项目。作为未来非洲学研究的接班人独立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归纳、研究设计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位科研人员的必备素质。通过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并处理好与老师、其他机构学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生的必修课。
第七个“一”,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并发言。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参会者一般为科学家、学者、教师等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能够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与该领域的学者交流,一方面学习他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了解自己与学术大咖的差距,向他们看齐。
第八个“一”,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考察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论文的撰写能够使自己熟悉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提升自己严谨的科学思维,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是对自己研究生阶段学术能力的考察。故此,多与老师沟通,早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撰写论文,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打磨,积累自己的学术成果。
第九个“一”,有一个自己的非洲研究朋友圈。从事非洲研究,应该多与相关的研究人员和非洲人多交流,这些人可以是自己专业的老师,也可以是非洲其他研究领域的老师、同学,以及非洲留学生。非洲学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研究教育不能只看教育领域,非洲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问题也会对非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多与从事非洲研究的老师、同学和留学生多沟通,交流研究的心得与经验,习百家之所长。同时也要与非洲同学多沟通交流,真真切切地了解非洲,将有助于自己的非洲研究。
第十个“一”,成为一名优秀的非洲学研究生。人生本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研究生阶段也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如果在研究生三年期间能够完成以上几点,多积累、多交流、多锻炼,那么不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能力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我致力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向优秀的学长学姐看齐。
非洲学是一门行走与实践的学问,需要学人孜孜不倦的奋斗。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走进非洲、了解非洲、研究非洲,积极参与院里的各项学术活动和锻炼,提升自己,不负韶华。
本文作者:屈盼,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2020级非洲学(非洲教育)研究生。
供 稿|陈佳敏
编 辑|刘晴
审 核|廖思傲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3-23